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艺苑风采

新员工说|打桩声声里,渤海与我相伴

发布日期: 2025- 09- 09    信息来源: 六公司   作者: 吴吉   字号:[ ]

“早安,昌黎。今天继续把我当成桩,往你的深蓝里,再砸进去一截梦想。”

昌黎的海浪,把太阳托举得格外的高,像是要把所有的光都倒进这片涌动的深蓝里。清晨,渤海湾的风裹着海盐的气息迎面吹来。打桩声准时响起,像大海跳动的脉搏,这是我在昌黎海上光伏项目正式入职的第35天。作为一名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我在这片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深蓝中,感受到了项目建设责任之重大与使命之光荣。

初识:桩基与网架的世界

清晨,新职工首登平台观摩学习“定海神针”,29.5米、15.8吨钢桩,在GPS-RTK定位系统精准定位与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下,垂直度误差不超过7.5‰、绝对位置误差不超过150毫米,一锤一锤被钉进深海里,每天约8根。随后两天,我们跟随现场管理人员学习了光伏网架的结构组成。每榀网架由832块光伏板组成,面积相当于约6个标准篮球场。吊装过程中,四根钢管桩作为支撑,网架支腿精准落入桩顶,整个过程对涌浪、风速、船位要求极高。海上的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我们是在海上‘种树’,每吊装一榀,就是种下一棵‘能源大树’。”

安全:刻在骨子里的铁律

当我在甲板上排查安全隐患时,犹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在项目部智慧基建大厅,安全总监为我们进行的安全培训。他强调:“海上作业,安全第一是铁律。”每位员工必须持证上岗,穿戴救生设备,严格遵守“十不吊”“六不沉”等操作规程。现场还设有AI监控系统,实时识别违规行为,不断筑牢安全防线。“潮稳、船牢、帽紧、绳清”简单的8个字,却是每一个现场人员需要时刻注意的安全口诀。

技术:深蓝中坚实的铠甲

海上光伏的施工环境远比陆地复杂。高盐、高湿、强风、巨浪,每一项都对设备与工艺提出严苛要求。项目部使用的特种钢材与新型防腐涂层构成“海蚀克星”,单榀螺栓球网架最大重量约120吨,110千伏箱变成为保障稳定供电的“深海心脏”。这些技术让我深刻感受到,海上光伏不仅是新能源的延伸,更是高端装备制造与海洋工程的深度融合。

傍晚的夕阳格外的耀眼,昌黎的海风依旧咸涩,但我的心却愈发坚定,所谓理想,就是把青春淬炼成钢,让信念在海平面下生根。每一根钢桩的沉入,都是向深蓝挖掘能源的宣言;每一块光伏板的吊装,都是绿色未来的拼图。我愿从“海上新兵”做起,用汗水与专业,在这片碧波上写下属于自己的“能源森林”新篇章。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上,种下的不仅仅是那一榀榀光伏网架,更是在播撒职业理想的种子。

“晚安,昌黎。”

明早清晨,又将是新的起点。可我知道,当晨光越过第一块光伏板,海风会把我的哈欠带走,而我依旧在施工现场与海浪相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