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大山里的“追风人”

发布日期: 2025- 07- 23    信息来源: 广东工程公司   作者: 苟华、粟立强   摄影作者:苟华 字号:[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时而狂暴,时而轻柔,于山巅海隅游历千万年却无所踪迹。如今,有一群人掌握名为“风电”的魔法,在世间寻觅、捕捉无形之风,使其转化为涌动的电流,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与温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追风人”。

数年以前,我来到福建闽清上莲风电项目工作,因此与风结缘,成为“追风人”中的一员,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风扬起,步履坚实

上莲风电场是福建省“五个一批”、福州市抓促项目和闽清县重点项目,位于风能资源丰富的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海拔约1千米。因为风机外形与小时候的风车玩具十分相似,初来乍到的我们被村民戏称是安装“大风车”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相较于风车玩具简单的制作步骤,“大风车”慢慢长高的过程却十分艰辛。

项目共计安装24台风机,处在上莲乡西南侧一带的山脊上,地势险峻、交通不便,风机和设备的运输安装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按照供应商提供的数据,风机叶片长度为56米,相当于4辆大巴车首尾相连,塔筒、机舱重达数吨,且山路陡峭,部分机位点坡度甚至超过40°,每一趟运输都像在“走钢丝”。为此,我们用设备“啃”出一条螺旋上升的施工便道,并采用“分段运输+集中组装”的模式化整为零进行运输。运输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风机叶片与山体、树木的安全距离,规避蜿蜒山路上的各种障碍物,成功将所有设备安全护送上山。

塔筒是“大风车”安装的第一部分,我们通常会使用大吨位起重机,像搭积木一样,将塔筒从下往上一节一节组装。之后便是项目建设的重头戏——机舱与叶片的安装,在百米高空上,控制机舱与叶片的安装精度相当困难。地面施工人员目光如炬,在风的狂澜中抓住稍纵即逝的平稳间隙,操控钢铁“巨臂”精准对接。当叶片插入轮毂,高空作业人员迅速通过扭矩扳手将螺栓牢牢锁住,顺利完成部位合体。在我看来,每一个发出的口令,每一颗螺栓的紧固,每一道焊缝的熔接,都是一场与风的精彩博弈。

风轻拂,青山如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的“追风人”,我们不仅要充分用好风力资源,也要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风电开发与生态保护、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打造陆上风电的美丽风景线。

上莲风电场进场道路与风机平台施工土石方量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为此,我们组建环水保工作小组,针对环境保护开展专题调研,成功找到问题的关键——边坡绿化。为提高草籽成活率,项目部买来不同种类的草籽,反复试验、精心呵护、多项对比,充分考虑当地“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光热丰富”的气候特征,通过多次走访当地村民、花草种植户,创造出“移植草皮+撒播草籽”模式,使土壤迅速固化的同时防止雨水冲刷草籽,为草籽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

在资源使用方面,我们着眼细微,优化钢筋下料与混凝土配合比,就地使用山区沟渠自然水源,采用节能灯照明、低油耗机械设备施工,有效节约建材与能源。我们精益求精,让环境保护落地有声,持续优化进场路线及施工方案,严格控制用地范围,裸土及未施工土石方区域采用绿网全覆盖。我们精工善建,让产业融合焕发活力。结合闽清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成“天池”“花海”“草甸”等景观点,打造“最美风电高山运动线路”。

风停息,整装待发

夏夜,繁星如同明亮的眼睛,和“大风车”一同凝视、守护着这片静谧的土地。微风,吹过翠绿的山峦,吹过高耸的铁塔,最后在升压站前停下脚步,向“追风人”告别——上莲风电场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我们即将奔赴下一场山海。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所有风机成功并网发电。风电场运行期间,年上网电量约9316万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2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明显。同时,凭借卓越表现,我们赢得行业内外的广泛赞誉与认可,相继获评2019年贵州省优秀QC成果(一级)、中国水利工程协会Ⅱ类成果、2021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等奖项。

不忘记拂晓启程,也不厌倦星夜赶路。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完成了“绿色蜕变”,而我们带着大山赋予的坚韧和对“风”的执着,即将再次驶入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向着下一个风电场的坐标出发。回首望去,风机巍然挺立,叶片轻盈旋转,似风帆起航,而“追风人”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项目一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