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大山追“光”记

—— 一块“光伏板”的自述

发布日期: 2025- 03- 21    信息来源: 广东工程公司   作者: 粟立强、李宁、郑鸿超   摄影作者:万东亮 字号:[ ]

“向云端,山那边,海里面,真实的我应该走向哪边……”动听的音乐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对我而言,这些歌词不光道出了我的生活环境,还给普通日子加了些文艺范儿。

我是一块单晶双玻光伏组件,穿着深蓝色的外衣,大家常常称我为“光伏板”。2022年8月,水电九局承建的云南西双版纳片区113.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包含乌沙河光伏项目、大平掌光伏项目、南弄光伏项目等17个建设子项,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翻开了人生新篇章。

启航时,探寻“新”的奥秘

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我不清楚自己即将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根据生产车间技术员的讲述,我会被分配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利用自身特殊的光生伏特效应,让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当成千上万的“兄弟姐妹”整齐排列组成光伏场区,足以点亮城市万家灯火。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顺利抵达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的西双版纳,随后转移至乌沙河光伏项目所在地——勐腊县易武镇,这里年平均日照1800至2300小时,太阳能资源属于很丰富、很稳定的等级,是一个安家的好地方。在项目设备物资管理人员登记编号后,我们这批“萌新”被集中转移至物资堆放区。幸运的我被码放在最高处,一眼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山间道路蜿蜒曲折,好似一幅山水画。

我所处的位置海拔较高、地势复杂,项目建设期间如何高效运输设备物资、组织人员有序进场、确保安全风险可控……成为阻挡在电建建设者面前的“绊脚石”,我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项目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将党旗插在施工一线,用双手搭起简易的临时指挥所,带领全体电建建设者建营地、修道路,奋力做好进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一个温暖的午后,我与“好搭档”——光伏支架初次见面,他用坚实的臂膀将我高高托起,留出来的富余空间让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实现共存。作业人员在安装时提及,像我们这样的“工地CP”数不胜数,广泛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片区光伏发电项目17个不同的建设子项,安装容量高达113.5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有利于加快推动云南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苟日新,日日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怀揣对世界的好奇,继续探索着新鲜事物与未知领域。

砥砺中,蕴含“破”的智慧

电建建设者按照施工工序,使用线缆将光伏阵列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有形的大网。在阳光照耀下,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体内涌动的电流如潮水般汇集至升压站。夜幕降临时,忙碌一天的我会“网上冲浪”,整理信息后得知,在大山里建设一座光伏电站并非易事。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天气多、雨季时间长,现场施工与设备安装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针对这一情况,建设团队组织专家勘探地质情况,对潜在风险区进行加固,修筑坚固的挡土墙与高效的排水沟,给予我满满的安全感。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建设团队放弃传统的“开台”施工方式,采取“小蜜蜂”钻孔施工,仅在光伏组件支架处钻孔施工,使我的下方保留了大量原生态植被。

“无人机加速旋转的桨叶发出嗡嗡声,起飞后穿梭在蓝天与高山之间,一会儿就精确稳妥地返回地面。”网友和我分享了他的奇妙旅程。他所在的大平掌光伏项目山体坡度较大、交通不便,相比于人力背运和骡马运输,无人机操作方便、飞行速度快、不受地形地势影响,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资源投入,在多块电池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每台无人机日均可运输“乘客”200余名。

铁路是现代社会高效的出行方式,我的搭档便是乘坐工地版“铁路”——单轨运输车而来。单轨运输车不仅体积小、承载能力大,且越野性能强、运输效率高,最大爬坡角度45°,骡马“望山兴叹”的路段也能应对自如。在我和搭档就位之前,需要进行灌注桩浇筑,但对于道路狭窄和山坡较陡的特殊地段,混凝土罐车无法到达。建设团队巧妙运用“溜槽”,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放置在半圆形管道内,利用山体的高度和混凝土自身重力,顺利运送到浇筑点。

翻过一山,再攀一峰。电建建设者勇于打破常规,敢于接受挑战,这种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征程上,结出“硕”的果实

时光飞逝,流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电建建设者前进的步伐。项目开工至今已两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建设团队深刻践行着“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电建精神,一个个成果、一条条喜讯、一句句赞扬纷至沓来……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南弄光伏项目听起来难,做起来更难”,与我相处过一段时间的王鹏林在水电九局第六届青年论坛上言语幽默、表现出色,论文《无人机运输技术在山地光伏项目中的应用》荣获三等奖。除此之外,这支年轻队伍累计发表省部级及以上论文9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省级QC成果6项等,项目部被评为水电九局“优秀项目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近20项荣誉称号。

3月10日,电建建设者难掩喜悦之情,我所在的乌沙河光伏项目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项目全容量投产发电,标志着云南西双版纳片区光伏发电项目投产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大关。与此同时,坝檬、丫口光伏项目具备并网条件,项目建设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回首往昔,“新能源项目12·31高质量并网发电”誓师大会的誓言犹在耳旁,那些日夜奋战的场景历历在目,深深触动着我的心弦。

“项目开工建设后,钱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也一天天变好”,当地村民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藤篾山村与红毛树村距离县城近百公里,生活物资运输相对不便,细心的党员干部发现部分村民的“柴米油盐”储备不足,迅速召开“爱心助农”专题研讨会并与镇政府取得联系,为村民送上7吨重的“爱心大礼包”。出乎我意料的是,项目修建和完善的进场道路改善了周围村庄的交通网络,后续的光伏运维、农业生产等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我变身成为村民的“阳光存折”。

云端之下,中国电建建设者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群山之间用双手将千千万万个“我”汇聚成“蓝色海洋”,锚定“双碳”目标继续奋勇向前,他们的故事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当《向云端》这首歌曲再次响起,真实的我应该走向哪边?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云南西双版纳片区113.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部分子项建成航拍效果图

云南西双版纳片区113.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党支部开展爱心助农活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