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之上架 “光网” 渔光互补绘新篇—— 山东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列阵并网发电纪实 |
|
|
|
夏季的山东青岛即墨区鳌山湾海域,海面的粼粼波光与光伏板的银辉交相辉映。在这片壮丽的图景中,一排排光伏板犹如列队的士兵,整齐划一地矗立于海面之上,它们像盛开的“太阳花”,承载着绿色能源的希望,追光逐日,向阳而生。 5月30日,水电九局参建的山东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光伏列阵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取得清洁能源开发与海洋经济融合的突破性进展。这些由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方阵”,正源源不断地将“绿电”送往陆上升压站,经电网输送至千家万户。 市场攻坚拓蓝海 长期以来,水电九局积极服务“双碳”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风电、光伏、储能等多个新能源领域积极布局,以守护绿水青山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海上光伏项目是海洋经济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高效利用海洋空间,避免了陆地资源的占用,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海上光伏与渔业养殖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保障了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还有效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山东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位于青岛即墨区鳌山湾海域,该片海域属于我国第Ⅱ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域,且地形平坦、地貌形态单一,有利于建设太阳能发电站,项目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在海上光伏与渔光互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如何将蓝色疆域化为绿色宝库”的时代课题,水电九局从环境治理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实践探索为墨,在服务能源转型中描绘了一幅“海上发电、水下养殖、综合开发”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履约奋进破时限 立下“风向标”后,项目便按下了“快进键”,调试、安装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电建人历来就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我们也不例外”项目负责人刘显虎回忆道,言语中透露出项目团队的坚韧与决心。 项目拟规划直流侧装机容量1515.6兆瓦,交流侧容量1152兆瓦,分两期开发,一期工程直流侧装机容量814.9兆瓦,交流侧容量604.8兆瓦,容配比为1.346,光伏发电单元63个,箱变63台,逆变器共有2016台,光伏平台1651榀,每榀光伏平台为60米*36米,相当于5个篮球场,一期总涉海面积749公顷,相当于1050个足球场大小。其中,水电九局主要建设光伏场区平台电气及设备安装、箱变吊装及运输、海上高低压电缆敷设、二次电气安装、子阵调试等工作。 电力系统犹如项目运转的生命脉络,而电缆敷设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动脉”,它不仅承载着电力传输的核心使命,更是优化能源配置、提升传输效率、保障供电稳定的关键环节。项目团队积极与地方政府、海事部门、当地渔民沟通协调,确保项目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顺利推进。 面对海域地质条件、极端天气以及施工窗口期短等多重挑战,项目自开工以来,精准定位项目特点,充分利用海陆施工的窗口期,能陆地不下海,给予海上施工创造必要的安全和技术保障,采取“见缝插针”式施工策略,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灵活调整施工计划,优化施工流程,实现了多项工作的并行推进,制定详细安装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设计要求,每一环节都达到安全标准。 对于建设者而言,进度履约不是生硬的期限,而是握在掌心的星辰,指引着每一步推进的方向。 筑牢安全破险关 在波涛汹涌的鳌山湾海域施工,时刻面临着强风、巨浪、暗流等复杂环境,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守 “零事故” 目标,严格把控每个安全环节,构建“监测-防护-应急”的三维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监控。 通过与青岛市气象局合作,新增作业区域监测点,实时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运用,为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并配备专人获取台风路径实时预报,及时响应台风分级响应机制,同时,各区域发电子阵建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逆变器温度、电缆负载电流,在台风后自动生成设备健康报告,并修订安全生产事故现场应急预案、避风专项施工方案,确保在极端天气来临前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认真做好全方位防护,各发电平台新增安全立柱和柔性钢绳,船机通过安全验算新增登高升降平台,项目从严格的准入条件到配备专业的救生装备,为人与物量身定制立体交织的“生命防护网”,定期组织项目全体职工、协作队伍等开展防台风应急演练、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强化施工人员应急技能,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项目建立应急物资台账,每月专人检查维护,确保物资完好率100%,在台风预警前24小时内能快速完成物资前置部署。项目电气设备采用IP68级防水防腐工艺,电缆接头使用热缩套管及防水胶带双重密封,进一步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项目部认真组织做好应急演练,每月开展1次桌面演练,模拟台风不同预警等级响应流程,不断优化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此外,项目团队以“练”为战,开展台风综合演练,模拟台风登陆、撤离、灾后恢复等全过程,在20分钟内成功完成了52名海上作业人员的撤离工作,进一步促使每个参与人员都能熟悉自己的职责和应急流程,并在演练后及时做好总结,改进相关工作,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对于建设者而言,安全不是冰冷的规章,而是悬在心头的明月,照亮着每一寸施工区域。 据悉,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后,将实现渔业与光伏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海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生态格局。一期全容量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发绿电约10.7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1万吨,对于改善当地的电源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光伏事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承载着岁月的深邃也孕育着未来的可能;光伏,汲取着阳光的能量也编织着绿色的希望。此刻,金色的光芒洒在连片的海上光伏板上,折射出清洁能源的希望,水下的鱼虾在养殖网箱中穿梭,构成一幅“上可发电、下可养殖” 的立体画卷,建设者们将继续怀揣“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初心,在鳌山湾的碧波之上,勾勒出新时代电建人实干奋进的生动画卷。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