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渔光曲焕“新”韵

—— 海南美兰三江10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并网纪实

发布日期: 2025- 07- 03    信息来源: 广东工程公司   作者: 粟立强、刘雨丝、刘宇萌   摄影作者:何帮富、王国庆 字号:[ ]

走进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三江农场,一望无际的光伏“海洋”映入眼帘,阳光从光伏板上倾泻而下,落入水面波光粼粼,鱼儿在池塘里自由游弋,一支“光伏+水产养殖”的新能源版《渔光曲》娓娓道来。

近日,由水电九局倾力打造的海南美兰区三江镇超大跨度预应力柔性支架渔光互补示范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正式开启了绿色发电与渔业养殖共赢的创新发展篇章。

渔舟唱晚,演绎绿色“交响”

三江农场位于海口市的东郊、濒临著名东寨港,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快捷,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活力足。此外,该地区光照强、日照时间长、鱼塘面积大,为渔光互补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

渔光互补,顾名思义,就是将“水产养殖”“光伏发电”二者有机结合,实现“1+1>2”的效果。该模式可以化解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解决池塘单一养殖水产品效益低的问题,实现空间的立体复用。并且,光伏板可减少阳光对于水面的直射,不仅能够降低水域蒸发量、减少养殖用水损耗,还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防范鱼虾疾病,为水产养殖提供更稳定的生长环境。

项目占地面积约1800亩,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采用“固定式支架+大跨度柔性支架+集中式逆变器”方案,共设置31个集中式和1个组串式试验方阵。项目创新使用的光伏电站接地装置接地线竖直段、归集段受到保护,悬空段远离鱼塘水面,可有效防止鱼苗触电。另外,试验方阵大跨度柔性支架最大间距达41米,加之固定支架区域预留出捕捞空间,养殖作业十分方便。

据了解,项目投运后,每年将送出清洁电能约13525.7万千瓦时,节约标煤4.0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89万吨。同时,可为当地提供相关的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不断提高海口市农业经济含“绿”量。

实干争先,奏响奋斗“强音”

光伏场区所在的鱼塘淤泥深厚,桩基施工如同“筷子插到豆腐里”,不仅精度和稳定性难以控制,而且机械设备很容易陷进去。根据这一情况,项目团队决定舍弃传统灌注桩,采用具有强度大、受水流影响小、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可控性好等优势的PHC管桩进行建设,并使用高精度测量技术搭配水陆两栖液压振动打桩机,实现桩基快速定位及施工,为后续工序赢得了充足的时间裕度。

桩基施工结束后,如何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光伏支架与组件的安装效率成为首要问题。项目团队利用铁皮桶、脚手架等经济材料,制作出一种移动式作业平台,根据吃水线等数据严格测算平台承受重量。此平台可根据施工需要灵活调整大小、高度以及位置,相较于地面施工减少抽排水作业时间,降低对鱼塘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环保性的统一。

为提升光伏组件安装平整度,项目团队实测每根管桩的桩顶标高,精准调整支架前后立柱安装位置,使组件安装倾角误差控制在±1°以内。针对17座超20米高的电力塔及4公里输电线路架设,项目团队化零为整,使用“分段预装+整体吊装”减少高空作业风险。此外,通过召开现场碰头会、强化临水作业安全教育、建立“精准分配、快速安装”调度机制等措施,保障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企地共建,谱写和谐“旋律”

鱼塘经过长时间的养殖后,底部会出现腐质淤泥堆积、物质循环不通畅等现象。项目团队接到求助后,采用“人机结合”模式,对20余个鱼塘进行清淤疏浚、除草清障等,成功打通鱼塘“毛细血管”。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得知电白村部分道路破损严重,一到下雨天就积水,如同“小水塘”。在实地勘测后,项目部抽调作业人员与机械设备,使用砖渣对路面进行填补,有效提高村民通行舒适度。

去年9月,台风“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登陆,受台风影响,海口市美兰区电力、交通、通讯等受损。项目团队闻“风”而动,成立3组抢险救援志愿服务队,分别参与灾后重建、恢复营地设施、排查安全隐患,派出2台挖掘机、3台车辆、15名队员,清理乡镇道路两侧倒塌的枝丫、电线等破损物和杂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为及时恢复电力供应创造良好条件。

“以前没接触过光伏,没想到鱼塘也能用于光伏发电,一开始害怕对鱼有影响,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收入反而比以前更高了”,养殖户的想法发生不小的变化。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项目团队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参与建设,通过基础知识讲解、实操技能培训等举措,帮助村民快速上岗,辐射带动200余人就近务工,有效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现如今,“丰收”的渔民们笑出满满的幸福感,项目发出的“绿电”源源不断地输入千家万户,《渔光曲》的“新”韵成为现实。

蓝天白云与光伏板面交织

光伏方阵组成蓝色“海洋”

项目团队收到电白村村民送来的锦旗

台风过后,项目团队恢复乡镇道路交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