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海风中的青春答卷

—— 水电九局青年职工宋佳霖的突围之路

发布日期: 2025- 08- 25    信息来源: 六公司   作者: 吴恺、于兴达   摄影作者:兰成松 字号:[ ]

“推动个人奋斗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中国电建2025年中工作会上的强调,令水电九局青年职工宋佳霖深有感触,更加坚定了他要作为一颗“新生代螺丝钉”的决心,同团队一起筑牢项目工程基础,化作一股“新生力量”助推工作加速开展。

夜深人静后,独步在项目部的他,感受着海风的吹拂,啪嗒一声,宋佳霖心中久久无法卸下的锁仿佛被打开,他的脑海中豁然出现了一条方向鲜明的道路,和同事们齐心协力将滞后的海上工程推入“快车道”,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央企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破局:在错综复杂中找准“关键帧”

建设初期,河北昌黎海上光伏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组建的管理团队缺乏海洋工程经验,对潮汐规律、海况突变等风险预判不足;7家协作单位因作业面交叉、技术标准差异导致沟通成本激增;10余项海事航道审批、通航安全评估等手续亟待办理。更棘手的是,60余根积压的钢管桩因施工窗口期狭窄陷入“等潮待命”的僵局,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项目进度一度停滞,业主方的质疑声随之而来。

“问题在哪里,突破口就在哪里!”

面对紧迫的形势,宋佳霖以“驻船办公”的姿态直插一线。他白天跟随打桩船、运输船记录作业规律,用不同颜色标记7家协作单位的效率曲线,梳理出各单位在设备调配、技术衔接上的优势与短板;夜晚则对着施工进度表绘制“鱼骨图”,将延误原因进行系统剖析,从人员、机械、材料、工艺、环境五大类,逐项明确责任人与解决时限。这份兼具逻辑性与操作性的分析思考,为后续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围:以“施工时钟”重构海上作业生态

针对船舶调度混乱这一核心症结,宋佳霖创新构建了“海上施工时钟”管理体系。该体系以数字化工具为支撑,将打桩、运输、吊装等关键工序精确到小时级调度,通过海上智控平台实时监控船舶作业规律,动态调整多船协同方案。这种精准的时间管控,使原本各自为战的7家协作单位形成“攥指成拳”的合力,工序衔接效率提升40%。

在行政审批方面,宋佳霖主动对接海事部门,成功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这一模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这套“时间管理+资源整合”的组合拳,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积压的60根钢管桩施工任务在一个月内高效清零,施工效率提升40%,滞后的工程进度重新步入正轨。项目自此建立了海上项目施工标准化流程,为后续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范本。

凭借年轻人特有的敏锐与坚韧,将“不可能”转变为了“超预期”。项目现场从“各自为战”转向“攥指成拳”,原本滞后的工程在修正方向盘后重新驶入了“快车道”。

诠释:让青春在与企业共频中绽放

“个人成长只有融入企业发展才有生命力,青春价值只有在与项目同频共振时才会绽放光芒。”

这是宋佳霖在工作笔记中写下的心得。从“进度滞后”到“全线告捷”,他以钉钉子精神帮助项目部打通海上施工的“任督二脉”,用数据与事实证明新时代的青年担当,不在空泛的口号里,而在破解难题的实招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行;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脚踏实地的当下,心怀崇高理想,同团队一起进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同频、与企业共进”的使命担当。

如今,在昌黎海上光伏项目的徐徐海风中,宋佳霖与团队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他们的奋斗故事,既是公司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央企新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注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