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妙法解题“治管网” 绘就泉城“幸福图”

—— 山东济南市大明湖排水分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纪实

发布日期: 2025- 07- 30    信息来源: 三公司   作者: 孙伟研   摄影作者:曾凡懿、王琳惠子 字号:[ ]

一城山色半城湖,泉涌清波入画来。

2023年初,当山东济南市的第一缕春阳掠过大明湖的冰面,一项关乎济南“泉水清”“街巷净”“民生福”的使命踏上征程——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水电九局负责其中的济南市大明湖排水分区工程一工区项目建设。

“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守护泉城生态与百姓生活的承诺。”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水电九局建设者们的初心。两年来,他们用铁锹作笔、以管网为墨,在老城肌理间勾勒出“水清、城净、民安”的美丽画卷,那些隐匿于地下的改造工程,是书写在泉城广袤大地上、温暖在百姓内心深处的民生答卷。

听民意聚合力,破解千头万绪“协调题”

城市治水,难在“地下管线如蛛网”,更难在“千家万户心相连”。项目涉及的37条市政道路地下管线盘根错节,161个小区也多为建成数十年以上的老旧小区,居民们对施工影响的担忧也始终萦绕心头。“既要打通管道,更要打通民心。”项目负责人余敦梯的话,道出了协调工作的关键。

在英雄山路施工路段,车流量大、行人密集,地下自来水、燃气、通信等各类管线纵横交织,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这块出了名的“硬骨头”,协调经理贺龙牵头组建“跨单位协调攻坚小组”,以工作“两步走”战略着手,首先由攻坚小组兵分多路对接审批、交通、市政等行政管理部门、管线权属单位,高效完成规划与道路挖掘许可手续办理,为工程建设筑牢基石;同时深入倾听周边居民心声,同步开展细致勘查,基于各方诉求与现场实情,量身定制专项解决方案,针对施工可能带来的扰民、阻行等难题,项目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一路段一方案”施工计划,实现了便民与效率的双赢。

面对居民“施工会不会断水断电”“雨季积水能不能解决”等疑问,项目部分片包区工作人员带着图纸上门走访,与社区人员们共同摸排管线分布、收集居民诉求,根据实际情况同步对小区内破损的路面、井盖进行修复,为部分小区增设了雨水篦子,从图纸上的管线走向,到家门口的积水深浅,让“改造后下雨不用蹚水”的承诺落地成真。更让人安心的是项目部和社区开展的联建会,居民刚提到“12号楼底下的井盖不稳”,项目建设问题清单就已做好了标记;有人说“建筑垃圾清运慢”,项目部当场就定了问题解决责任人,这种“诉求不过夜”的默契,渐渐成了街坊们心中的“定心丸”。

截至目前,135个完成改造的小区里,项目部累计解决“井盖松动”“施工区域外路面破损”“路灯不亮”等“微诉求”90余件,同时,开展助力高考爱心行动、垃圾清理分类、社区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20余次,收到居民自发送来的锦旗、感谢信30余封,正如历下区居民刘阿姨所说:“他们改的是管道,暖的是人心。”千头万绪的协调难题逐步化解,这不仅是多方联动的智慧,更印证了“民心相通”才是破解城市治理复杂考题的关键密码。

施巧策聚智慧,答好技术攻坚“创新题”

雨污分流,既要“畅通无阻”,更要“经得起检验”。项目施工区域覆盖趵突泉、大明湖等核心景区,以及经十路等城市主干道,传统管道修复动辄“开膛破肚”,不仅影响市民出行,更会对城市风貌造成破坏,显然在这里行不通。

“技术卡点就是项目攻坚的靶点。”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晓东捏着被汗水浸软的图纸,带着“技术攻坚小组”一头扎进蒸笼般现场,在35℃的烈日下,经过20余次的试验,探索创新出了“不锈钢快速锁管道修复工法”——用专门工具将耐腐蚀的不锈钢套环与橡胶圈锁紧,使破损管道瞬间密封,修复后内壁光滑如镜,通水能力提升30%。

这项技术在舜耕路、民生大街等“动不得”的路段推广时,把单段施工时间从3天有效压减到8小时——深夜11点封闭路段,凌晨7点准时放行,赶在早高峰前清理干净现场,大幅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连临街商铺老板都笑赞:“这效率是真高,一点没耽误我们做生意!”这种“夜间施工、清晨通车”的无缝衔接,让老城区在改造中始终保持着烟火气的流动,更让技术创新真正接了地气、暖了民心。

截至目前,项目技术攻坚小组已攻克15项技术难题,拿下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形成施工工法4篇。从单点突破到经验复制,技术攻坚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向难题要答案”的智慧,也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保障工程质量与民生需求的坚实支撑。

严管理聚防线,解好安全生产“必答题”

“地下工程,安全是起跑线也是终点线”——这样的安全标语醒目地悬挂在施工区域的公示牌上,红底白字的警示如同警钟,时刻在施工人员耳边回响,项目部始终将“安全第一”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个作业环节。

从把好人员入场关到常态化实行班前会“十分钟”制度,让现场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更敏锐,从“双重预防机制”到“网格化管理”织密现场安全管理防护网,项目部构建起的“全员参与、层层压实”“有人干有人管、施工全程管控”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工程顺利推进筑牢了根基。

在深基坑开挖、管道吊装等高危作业现场,“旁站监督”是标配,项目班子对施工区域分片包保,“特色民工夜校”用方言为本地民工授课,还有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比武”“现场隐患排查比赛”等活动,让300余名工人练就“必备技能”,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人们每当看到没系紧的安全绳,总会条件反射地伸手帮着系好——“红线意识”在这一次次互动里,慢慢融进了大家的日常。

项目开工至今,始终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获评“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项目部在暴雨夜加固基坑防护,在酷暑天检查临时用电的坚守,这些坚守,不只是为了一份安全记录,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回望走过的路,变化藏在市井烟火里。“每一步都要踩实,既要抓进度,更要保质量,让改好的每一段管网都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项目负责人余敦梯在调度会上的话,道出了全体建设者的共识。从已改造完成的区域看,居民“雨天不看海”的期盼正在兑现;而未完成施工的路段,项目部正针对管线交叉、交通疏导等难点逐个突破。

汩汩清泉映民心,条条管网连民生。随着工程持续推进,项目建设者们将精准精细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用心用情解决城市民生痛点,塑造更洁净、更宜居、更具韧性的现代化城市新生态,在泉水与民心的共鸣中,续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新篇,为建设济南“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电建力量。

西圩子豪河道改造后现状

扫雪除冰志愿活动

【打印】 【关闭】